眼看著共享單車的顏色都要不夠用了,共享家電成規模還沒影兒呢。
共享一詞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生事物,自動2016年底鋪天蓋地的共享單車的出現,普通消費者算是切實感受到了什么是共享經濟。隨后,共享家電的概念提出來,共享洗衣機、共享冰箱、共享電視都出現了,但共享家電的路似乎走的并不如共享單車那樣順利。
共享家電變成了“忽悠”?
樂視電視今年宣布宣布將引入共模式,共享洗衣機也已經走上了上海街頭,共享冰箱以愛心冰箱的形式出現在社區,共享家電似乎已經跟上了共享的風潮,但發展速度和規模跟共享單車比可是差遠了。
同時,共享家電在推出之后也遭遇了一些問題,比如樂視共享電視被質疑不能提現,只能以服務和內容的形式進行反饋;社區居民對共享洗衣機的衛生問題充滿擔心;愛心冰箱被當成了占便宜冰箱,另外食物供應少不夠分等問題暴露出來。
共享洗衣機目前進駐了許多高校,為學生群體服務,這也許是打著共享名號的家電產品投放量更大的了。并且,有共享洗衣機公司獲得了3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,每天訂單量突破1000單。但是,總體來看,共享洗衣機更像是加了網絡支付功能的投幣洗衣機,并沒有更大的突破。在社區,共享洗衣機打出的是平時在家不能洗的大件,可以拿出來用共享洗衣機洗,而同時的社區大媽們則直接提出,這么多人用過的洗衣機,衛生嗎?而且40元一桶的價格,劃算嗎?
共享冰箱就更尷尬了,一開始投放社區之后,食物明顯不夠用,很快被搶光。在規定了可取共享冰箱食物的人群之后,食物又不夠用了。這里的共享冰箱其實并不是像共享單車一樣人人可享,而是變成了給特定人群的愛心冰箱。共享經濟變味了不說,運營還出了問題。
從使用角度來看,無論是共享電視,還是共享冰箱、共享洗衣機,都沒能達到共享單車一樣的使用便捷,而同時家電產品的特性也讓共享家電無法避開衛生、水電、維護等問題,現在來看,說是真正意義的共享,那是忽悠。
共享模式的探索
在國外,共享家電頗有風生水起的意思。2015年,西班牙的一個小城市設立了世界上個“共享冰箱”。如今,食物銀行已遍及歐洲的13個,總數達157家,而“共享冰箱”分享食物計劃也從西班牙傳至各個歐洲。國外的共享洗衣機市場也已經初具規模,在很多影視劇中也出現過共享洗衣機的鏡頭,可見,如果找到用戶的痛點,找準適合國內市場的模式,還是有很大的市場的。
目前看,有高校投幣洗衣機多年的市場運營,共享洗衣機應該是更先能發展起來的共享家電品類。在高校、工廠等市場有多年的基礎,走入社區還是需要消費觀念的培育,而這僅靠資本的進入是解決不了的。如何消除消費者對于衛生的疑慮,解決送取大件衣物不方便的問題,都需要時間。至于共享冰箱,從目前試水的幾個城市來看,食物來源、管理、維護等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復雜一些。
事實上,共享家電的實質就是短期租賃,核心還是服務。共享單車解決了沒有公交和地鐵“最后一公里”、“最后幾百米”的出行問題,共享家電解決的是什么問題?共享單車面對幾乎所有出行人群,而共享家電面對怎么樣的受眾群?
而處于燒錢階段的共享單車正面臨著輪倒閉潮,簡單的復制模式,用燒錢擴大規模,正給共享家電提供“前車之鑒”。在共享風口上,共享家電大可不必匆忙上陣追趕潮流,步子放慢一些。